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6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大喜过望,下令升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工部事情多,多一个尚书干活不累,当然徐埕专门负责水利工程;他的学生们也得到了妥善安置,其中表现极其突出的白昂到顺天府担任府丞,协助徐埕梳理京城水系。

今年要进行的是内地的军屯清理,这就要轻松得多,但朝廷上下仍然不敢怠慢。

此前,南五省的军屯自查已经有了结果,确实清理出不少问题。朝廷不用想就知道这两年下面的人都在琢磨怎么报;既然还想抗拒,就看双方谁的力气比较大,接下来就互相查了。现在南五省互查,中五省开始自查,北五省也要做好前期准备。

内地军屯清理速度明显加快,一季度南五省互查、中五省自查,二季度英国公等率人前往南五省督查,中五省互查、北五省自查;六月初朝廷钦差到中五省,北五省互查已经基本结束,朝廷加派了人手,十月初起对北五省进行最后的验收。

八月初二是景帝逝世十周年。派襄王到天寿山祭奠,汪舜华和皇帝、荣王、齐王到太庙告祭。

原来这么快,景帝已经离世十周年了。

汪舜华转头看着儿子,他虽然面庞青涩,但身量挺拔,是个小大人了。

可能这个“小”,在很多人眼里可以去掉。

皇帝已经十四周岁,虚岁十六,是不折不扣的大人了。已经有声音要求皇帝及冠了。

及冠只是一种仪式,重要的是还政。

汪舜华很清楚背后的潜台词,但现在不是时候。

周定王朱橚庶十一子封丘王有煴去世,追谥康懿;儿子子堼是庶出,封镇国将军;鲁靖王肇辉嫡四子巨野王泰墱薨,追谥僖顺,世子阳蓥还没通过考封,只有等下一科。

武英殿大学士李贤七月初守满起复,依旧供职;但南京兵部尚书沈固、刑部左侍郎贾铨相继去世,都是名臣,后事得办理。

旋即接到英国公张懋从福建呈上来的奏疏,弹劾建宁卫指挥杨晔“盘剥百姓,货赀巨万,残忍成性,肆意杀人,死亡达数十人。”曾有人为避其害而躲入棺材之中,杨晔令人放火焚棺,把人活活烧死。

比历史上早了差不多八年,办案的从福建按察副使冯俊变成了英国公张懋,却不影响案件办理结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么多事肯定不是一两年能够干成的,却这么多年没有被法办。原因很简单,杨晔是个有背景的人,他是四朝元老杨荣之孙。

历史上办理这起案子的是冯俊,天顺四年进士,没有背景,但是有决心。他顶住了上级压力,查实杨晔的罪行,下令逮捕。杨晔潜逃京城,冯俊即上疏宪宗,在京师抓捕杨晔。执行任务的就是汪直,他半夜抓人,惊扰四邻,气得翰林陈音爬墙大骂。

因为早了八年,冯俊虽然在建极三年考上了进士,但还没这么快升迁,当然他马上就能办理惊天大案,不着急。

因为是张懋的奏疏,汪舜华高度重视。张懋不是冯俊那样禀节直亮的廉吏,但这些年深受熏陶,该守的官箴还是遵守了;他身份贵重,也没什么顾忌。百姓跑来告状,他就接了状纸。因为杨晔身份特殊,他还查了一下,所告属实,自然大怒——有些事还没来得及做,但有的就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而对于张懋来说,收拾杨晔,除了眼前的公仇,还有私怨。

因为安南。

当年父亲英国公张辅率领官军消灭了篡取王位的越南胡氏政权,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户三百十二万,设立交址行省。

然而因为经营不善,交址发生叛乱。宣宗以“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为由,命驻守交趾的王通撤兵。张辅极力反对,自请10万兵马,发誓一年内讨平;但杨荣以“国家之安危所系,在北不在南”,让宣宗下定了放弃安南的决心。

尽管放弃安南的决定是宣宗做出的,尽管当时确实有各方面的困难,但杨荣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张懋的迁怒:安南,那是父亲在枪林弹雨中打下的,却让你们轻而易举的放弃了!如果当时不放弃安南,如果当年任由父亲出征并驻守安南,是不是他就可以避免在土木堡尸骨无存的下场!

在土木堡显忠祠外的哭墙前,张懋摩挲着父亲的名字,热泪盈眶,失声痛哭;他恨隐帝、恨王振,也不能不怨恨宣宗和三杨。

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既能为民请命,又能泄愤,张懋自然不肯放过。

有了张懋的奏疏,汪舜华很自然的派人锁拿了杨晔,而后交给朱骥审问。

——好像想起来,明事里提过,三杨谁的孙子被仇家告了躲到京城被汪直弹琵琶,不会就是这孙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