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727)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私印历书和伪造官印甚至圣旨同罪,就问你怕不怕!

汪舜华和群臣讨论:“既然已经一统,必须保证朝廷历书能够在各省通行,这是关乎正朔的大事。今年二月初,来年的历样就已经开始分送各地,包括景泰等省。但是能不能及时拿到、及时颁布还是问题。如果因为风浪等原因不能及时送达怎么办?”

群臣不知道汪太后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钦天监监丞贝琳只得回奏:“从北京到景泰府,需要半年左右,臣估计他们十月能抵达,届时开始翻印,只要加班加点,想来……”

汪舜华很不客气:“正常情况下需要半年,万一风浪太大,或者天气不佳不能出海,耽搁了时间,怎么办?再说,十月到,十一月初一就要颁历,怕怎么都来不及。”

贝琳显然是计算过:“南方各省,气候风土和内地差别很大,中原地区奉若圭皋的二十四节气那边未必适用;而且语言不通,便是颁发了,恐怕需要的也不多。”

汪舜华道:“那又怎么样?就算是废纸,朝廷也必须在此之前把样历给他们,否则人家会不会真认为天高皇帝远没人约束?”

——连样历都不能准时准点送到,会不会滋生他们的不臣之心?

贝琳退了一步:“可以把进样历的时间提前到正月。”

汪舜华摇头:“二月初一进样历,不迟了,能提前多久?再提前也不能提前到正月初一!”

贝琳试探着询问:“以太后的意思?”

汪舜华道:“我在问你的意思。”

贝琳道:“臣无能。”

商辂为他解了围:“要不以后进样历的时候,就进未来两年的,提前颁给汉昌和南方四省,教他们提前准备就是。”

贝琳道:“商学士之言,极是。”

汪舜华沉吟了一下:“可以。你们还可以把未来五到十年的都推算出来,赐名‘万年历’。”

贝琳很高兴:“臣领旨。”

汪舜华道:“你先别急着高兴。有个问题:怎么标注?”

什么怎么标注?

贝琳有点发蒙,商辂想起来了——上次制定建极制钱的发行计划的时候就发现了,涉及到几年几十年后的事,怎么写?谁能保证到时候年号不变?还是改用甲子纪年,谁知道这是这一个甲子还是下一个甲子的?

——万年历的编订也有这个问题,建极二十年可以,建极三十年,现在就写,恐怕有点亏心。

汪舜华道:“我是想着,西方那种纪年方式很有点意思,我们也可以学。以某年为元年,一直往下计算,不受朝代更迭和帝王年号更改的影响。”

群臣对此当然强烈反对:“没有必要!”

这会儿面面相觑:太后为什么突然有这样的提议?是不是她要为自己篡位做准备?

章纶马上站出来大骂赞玛提欧狼子野心,而且对太后不敬,罪该万死,汪舜华笑道:“又是这话。听蛤蟆叫,就不种庄稼了?这点出息!那赞玛提欧千错万错,有一点我倒挺佩服他的,能够不怕千难万险万里迢迢跑到中原来传教,哪怕对中原一知半解甚至汉语都说不顺溜,小六十的人了,都还能从头学起,这份执着和坚韧,这份诚心和勇气,你们谁有?什么时候我们的儒生和尚道士也能像他一样,跑到欧罗巴甚至更远的地方去传教,那才叫有出息;也别说这个,就是吃到碗里的朝鲜汉昌南方四省,你们能下定决心,以夏变夷,让那里的人民和中原百姓一样永沾圣化同沐天恩,就算是长进了。”

她没有给大家太多的反对机会,而是给出了选择项:“是选择黄帝纪年,还是孔子纪年,或者秦始皇纪年?”

前两者,是以黄帝或者孔子诞生那一年为元年,后者以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份为元年。

果然,有了选项,大家就顾不上反对,而是做起了选择题。

不出所料,儒生们集体赞成孔子纪年;武将们对此本来不感兴趣,但是看到儒生们这样,于是赞成黄帝纪年——这些年文官们势力急速增长,又在开疆拓土等方面与武将发生了分歧。

本着对头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原则,武将们选择了另外一个方案。

但汪舜华反而犹豫了——主要是黄帝出生的时间是不明确的。西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里头关于三皇五帝的享国年数算是最权威的。按照这部书的记载,黄帝在位100年,加上以后历代帝王的在位年数,可以推断黄帝继位距今的时间;但问题在于三皇五帝动辄在位七八十年上百年实在太过于魔幻。

孔子的出生年份同样待考,当然最根本的是文官们一直要求还政,并大力反对开疆拓土,动辄“在萧墙之内也”或者“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来进言,实在让汪舜华心里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