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4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如今各方面改革已经逐步到位,只是希望能在环球航行回来,在人望的最高点功成身退;既然如此,早点列出时间表,大家都安心。

——但愿,天佑大明,天佑中华,让朱诚泳等早日归来吧。

第六卷 皇帝出巡

第361章 皇帝起驾

汪太后的表态迅速在朝野引发了热议。既然太后已经明确了还政时间,即便还有点遥远,大家也就消停了。

文华殿大学士邹干年满七十,以他的身份,自然不会退休回乡,汪舜华批准他为集贤院大学士。老人们相继凋零,集贤院大学士甚至已经成为赠官——自从王文之后,几位学士还没走上大学士的岗位就相继故去,只能追赠。

接着后宫传来好消息,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说不清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四月初九,皇后于锦鸾平安分娩,诞下皇六女。

皇帝赐名一苇,“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但愿她舅舅和所有将士都能早日归来吧。

锦鸾悲喜交集,于家忧心忡忡,朝臣们也说不上高兴——嫡子一日不生,太子一日不定,国家一日不安。

皇帝倒是很高兴。虽然他对锦鸾有宠爱,有愧疚,也盼望嫡子,但显然不是非嫡子不可。女儿白白胖胖的,讨他高兴;随后贾淑妃生下皇六子祐棆,也让他欢喜。

八月初二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皇帝与皇后出宫。

皇帝得了母亲的认可,更加急切的想要证明自己;汪舜华也就顺势把礼部和刑部的工作都交给他,以后这些事全部由皇帝定夺,不必上奏。

汪舜华对儿子说得语重心长:“你曾经说‘祭由寡人’。我从不相信,单凭礼乐就能治理天下,但是身为帝王,必须带头恪守礼法,否则礼崩乐坏,便是国家祸乱的开始。”

“让你从礼部开始,逐步接管朝政,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但你也不要太高兴。即便只是礼部,事情也是不少的,礼乐、学校、科考、宗教、土司及外交之政,任何一样出了差池,都不仅仅是落人话柄的事,轻者民间议论汹汹,重则烽烟四起。”

汪舜华的话说的诚恳,皇帝低头称是。这些年来在东宫,他也很关注外头的动静,大明军队所向无敌,短短十年间打下了空前辽阔的土地,这是幸事,但是也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我当年骂那些反对开疆拓土的臣子,整日里称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仿佛真恨不得投胎到李世民时代,为他鞍前马后效命,其实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真要到李世民麾下,怕不会随时跳出来阻挠李世民建功立业,然后得不到重用,又要叽叽歪歪一番皇帝好大喜功不听良言自己生不逢时了。”

“当年唐太宗接过了隋朝的烂摊子,休养生息二十来年,户口也不过三百万,加上隐藏的人口,应该不超过三千万。可是他在位期间,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唐朝版图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号称‘天可汗’;而今我朝秉五世之余烈,户口破一千二百万户,人口破亿,却要死守着两京十三省,恨不得跟小脚女人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这,有什么脸面号称学习唐太宗?”

“可是话容易说,事情不好办;或者说,大明想要在战场上取胜容易,但是想要长久占据土地太难。你别看疆域那么大,都设了省,仿佛和内地也没什么差别;其实除了朝鲜和怀德,咱们在新省根本没有多少兵力。当初能够顺利攻城略地,一是将士用命,二是火器厉害,三来商贾都指着免除关税所以甘心带路;治理的时候,除了让驻军在当地安家,相互支援,主要靠的还是祖宗以夷制夷、多封众建的老办法。这办法省钱省力,太平时候相安无事,但是一旦有风吹草动,那些被按压下去的土司就会马上翻脸不认人,那点军马也不过是人家嘴里的一道菜。城池再坚固、位置再优越也不行。甚至朝廷失道,人家拥兵自重也不是不可能,毕竟朝廷没有拨给人家钱粮;如果不能在朝堂出人头地,关上门来称王称霸又有什么不可以?”

“这个问题,当年秦汉隋唐都碰到过。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始皇帝好大喜功,秦二世暴虐成性,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六国贵族疯狂反扑,于是大厦一夜倒塌。秦朝与六国虽然敌对,到底互相来往多年,文字、度量衡、车轨大同小异,即便如此,还遭到这样的反扑——我朝灭掉的何止是六国,那些地方与内地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相差何异于天壤?稍有不慎,他们就会趁势而起。”

“我知道你这些年心里憋屈,但我实在不敢轻易把江山还给你,我怕!秦朝的人心未附,汉朝的地方豪强,唐朝的藩镇自立,元朝的疆域广大,现在都碰到了,而且问题更大,一旦疏忽,由点到面,刚到手的土地得而复失,甚至危及王朝的根本,这是要承受千秋万代的骂名的!——后人不会关心你为什么要放弃,没有人会理解你的苦衷,只会痛骂你丧权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