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 [清穿+红楼]大清富贵闲人(284)

作者:十弋】 阅读记录

若是一般人这般作态,掌柜的早就怒了,他们商行在十三行中都是鼎鼎有名的,在此处不说第一,前三必有一席之地,但他瞧着胤祺浑身上下的矜贵之气,一低头,又见着胤祺衣袖上绣着的硕大东珠,拇指上绿意流淌的扳指,心知眼前之人身份必定贵不可言,要知道,这等品相的珠子翡翠,向来是作为贡品,送入京中,能够毫不在意的用在身上,无论眼前人是何身份,必不是他一个小小掌柜可以招惹的。

说不得他后头的主家,都不敢招惹。

想到这,掌柜连忙从怀中掏出一串哗啦作响的钥匙,殷勤地说着:“贵人对这些不满意,我们后头还有特别放着珍品的库房,您随我过来?”

胤祺瞧着一把摞着一把的钥匙盘,维持着故作的冷淡模样,矜持地点了点头,随着掌柜走了进去。

第160章 生意

粤地湿热,货物保存更得尽心,因此当地的大商行们,在铺子里只摆着些撑门脸的东西,其余贵重物品均在库房里好生收着。

此间掌柜的领胤祺所去之处,便是他们商行最大的库房,里头摆着商行压箱底的好东西,寻常人莫说见,就连听都没有听过。

若非瞧着胤祺气度凛然,一身贵气,必然是个大客户,这掌柜的也不会将胤祺领去那儿。

等他从那圆环的钥匙盘里将钥匙解下,将库房的大门打开。

吱呀声响,厚重的木门推开,正屋的日头射入幽深的库房,里头的珍品被折射出斑斓模样。

饶是以胤祺的见识,都得赞一句,确实珍贵。

随着掌柜的走入,胤祺兴致稍微高了一些,他来粤地,便是打定了主意,要弄些罕见宝贝回去,倒手再赚一笔。

胤祺从来没有想过采购低价物品。

在康熙的励精图治之下,此时的大清朝也能说一句安居乐业,百姓日子不能说过得多好,但好歹有口饭吃,鲜见饿死人之事。

甚至不少人家,在辛苦一年之后,也能又些余钱,能从铺子里买些东西。

胤祺想着做生意,却从来没想过赚百姓的那三瓜俩枣,和小商小贩抢那口营生,不然就算康熙不动手,他都要无脸见人。

堂堂阿哥,与小商贩争利,实在有辱斯文。

胤祺的目标,从来都是高官巨贾。与身无长物的百姓相比,那些勋贵、官员、乃至富商,才是真的愿意为了新鲜玩意儿一掷千金之人。

君不见贾赦为了几把前朝的扇子,就愿意花五百两银子,这还只是一个走向没落的国公家,其他手握实权之人,手头只有更散漫的,更别说江南的盐商们,在他们眼中,银子简直就不是银子,有些巨富,恨不得学着石崇,用蜡烛烧饭。

寻常人碍于大臣们的权势,不敢露出手上的好东西,唯恐怀璧其罪,被人明谋暗夺了去,但胤祺完全没有这个顾虑,想着从他手上抢东西,莫不是活够了。

掌柜的见着胤祺终于露出了一些兴致,擦了擦被闷出来的汗,果然是见过好东西的贵人,换了其他人,早就被这里头的宝贝惊地目眩神迷,哪里还会这么冷静的仔细挑选。

想到这,掌柜的对胤祺更加上心,殷勤周到的介绍着。

胤祺并不知掌柜的心思,见他口齿伶俐,将他有意的那些东西全都介绍地清清楚楚,胤祺的手略过金银珠宝,只在洋人的玩意儿上点过,并不一定如何珍贵,但确实是京中没有之物。

至于他带去了京中,如何将这些货物卖出,那就更简单了,君不闻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胤祺是皇家人,他仗着身份的便利,送入宫中,那些官员巨贾之家,如何不会想方设法去买。

定下了货物,与掌柜的谈好价格,不得不说,这家商行不愧能做到前三,掌柜不仅有眼力,他们做生意也算公道,报出的价格与胤祺这几日调查的相差无几。

双方愉快地签订了协议,待这商行将货物准备好后,就能发往京中。

胤祺很高兴,他买到了想要的东西,掌柜的也很高兴,这么一大笔生意,他家商行也赚了不少,掌柜的好像看着金疙瘩一样的看着胤祺,笑得格外亲热:“贵人,这是我们此地的凉茶,最是清凉解暑,人人都爱喝。”

即使已经重新回了铺子,正午时分的太阳很仍旧灼热,屋子里摆着的冰鉴并没起到多少作用,胤祺手中的纸扇呼呼地扇着,前朝最有名的才子亲笔提的字都晃成虚影。

听了掌柜之语,胤祺怀疑地看着眼前那黑黝黝的凉茶,将信将疑地抿了一口,只觉着犹如生嚼黄莲一般,从头苦到了脚。

胤祺打了个激灵,勉强将凉茶咽下,却发现真的感受到一股清凉之意,将腹内的燥意浇灭,他稀罕地瞧着杯中物,却并不愿意再多喝一口。

胤祺勉强转换话题:“说起来,真有一件事要劳烦掌柜。”

那掌柜嘴角扯得更大,他不怕麻烦,有来有往才是长久的生意之法,怕的就是他想使力都无处使,掌柜连忙作揖:“谈何劳烦,贵人尽可吩咐。”

胤祺遂将他南下的本意,找些洋人工匠回京的事情说了一遍,原本这事,他让贾琏找海关监督办更是便宜,这也是他同意带着贾琏的本意,然而这一路走来,胤祺只觉着贾琏办事实在不靠谱,在见着贾琏收了海关监督送来的丫鬟后,胤祺彻底放弃了用他,不然还不知要给他挖什么坑。

掌柜不愧在十三行浸淫多年,他略一思忖,笑着回话:“若是早些年,贵人想找工匠,真真不好找,但这几年,我听他们说,洋人打仗打得厉害,又格外的冷,说是什么无夏之年,地里长不出吃的,今年又赶上了一场地龙翻身,不少工匠坐着船跑过来讨生活,您要找哪方面的工匠,我帮您探听探听,说不得这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