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庚和几个同学商量了一下,带上了衣物和干粮,挤上了西行的火车。
继续他们的乱世求学梦……
***
以秦庚的优异成绩,足可去西南联大。
但他的钱已经花光了,去不了昆明,就留在陪都,上了不收学费与食宿费的央政,就读外交系,立下人生志向,想要成为一名蜚声国际的外交官。
学校的校长,就是老蒋。
规矩很多,比如,见到老蒋本人,脚后跟要用力地磕一下地面,磕出响声来,再道一句:校长好!见不到老蒋,见到了老蒋的全身雕像,或是半身画像,也要双脚并拢,立正敬礼。
他认为,这种做派,是在搞法西。/斯式的个人崇拜。
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家中长辈在KMT做高官,习惯了作威作福,也有很多学生,思想开明,认为KMT的很多做法,都欠妥当。前者便把后者拖到人多的地方,一顿狂揍,以示警戒。
他出于正义感,向校方投诉。
但他人微言轻,没能替遭到暴打的同学,讨回公道。
反而被扣上了‘异己分子’的帽子,勒令退学。
当时,他族中的一位表哥留学德国归来,出任国立中。/央图书馆的首任馆长。
见表弟落难,就把他招到身边来,安排在阅览组,做了一名图书馆管理员,每天的工作,就是登记借书和还书。
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份天底下最好的工作。
武侠文学十二宗师里,就有三位,正经干过图书馆管理员。
第112章
秦庚VS幽云十六景4……
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很轻松。
在这期间,秦庚除了阅读大量的英文版西方文学,还跟几个穷学生,创办了一份以译作为主,传播美学的《四海》杂志。
几个创业的年轻人,没有启动资金,也没有印刷厂。
除了一腔火热的激情,什么都没有。
他们找上了青云书局的周老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至周老板松了口,同意先赊账,给《四海》杂志的第一期印了5000份。
45年春,《四海》杂志面世,很快销售一空。
在金钱与理想的双重鼓舞下,他们马上着手编辑第二期。
谁成想,当局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不断增发法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赊账就意味着贬值。
周老板是个商人,没打算亏自己的钱,来帮这几个年轻人实现理想。
《四海》杂志的第二期,就这样胎死腹中了。
时势造悲剧,创刊号成了终刊号。
秦庚心中,刚点燃的存钱留学的希望之火,就被现实的冷水,浇灭了。
**
*
俗话讲,东边不亮西边亮。
在他厌倦了借书、还书的乏味工作之际,等来了另一个好消息。
他族中的一位堂哥,留学A国归来,到沪市就职法。/院院长。
听说,堂弟被迫中断了学业,在了解了他的志向后,从中斡旋,给他安排了一个插班生的身份,进入东大,攻读外交相关的国际法专业。
48年《新月晚报》公开招聘两名电讯翻译。
由于福利待遇极好,午、晚两餐免费,鸡鸭牛羊鱼肉随便吃,员工晚上加班,单位还会派车送回家,报名人数多达3000。
秦庚的英文水平非常高,近乎过耳不忘。
A国的广播新闻,他听一遍,就能大致不差地,全文翻译出来。
因而,从这3000多人中,脱颖而出。
后来,内战越发激烈,《新月晚报》迁往香港,秦庚也随之南下。
到了香港,他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
这里的人讲原则,说话算数,直来直去,办事效率也高,这里的经济稳定,没有通贷膨胀的苦恼。
但他的未婚妻俞琬,很不适应。
***
49年新中。/国成立。
CPC和败退台湾的KMT,就中航、央航等滞留香港的交通资产归属,发生了激烈争执,秦庚义愤填膺,在《新月晚报》上发表长文,从国际法的视角出发,旁征博引地,论证了这些资产应归中国大陆。
这一文章,引起了外交部顾问韦如敖的注意。
他将秦庚的文章,整理出来,推荐给周总。/理。
外交部刚成立,就跟十个国家,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正缺人才。
而秦庚,专业对口,文笔不俗,既了解国际形势,也熟悉国际法,同时,英文水平高到了可以做同声传译。
周总。/理便亲自派发电报,邀请他加入外交队伍。
当时,秦庚很激动。
他成长的年代,狼烟四起,战火不断,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有太多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就是以一名外交官的身份,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
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梦想近在咫尺,当即辞职北上。
乔秘书接见了他,跟他讨论工作安排。
但没多久,乔秘书又遗憾地告知他,外交部可能不太适合他。
他的家庭成。/分,被定性成了大地主,他受过KMT教育,念的大学,校长还是老蒋……
听君一席话,彻底断了外交梦。
他黯然地返回了香港。
这一次,俞琬没有陪着他,并很快在大陆有了情人。
两个人的婚姻,以失败告终。
***
在《新月晚报》,秦庚的升职路线,跟余文畴差不多,都是从翻译做起,再到外勤记者,专栏编辑。
不同的是,余文畴负责情感咨询,他负责影话专栏。
当年,香港最红的女明星叫萧缈。
看多了萧缈的电影,他便不可自拔地,迷恋上了萧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