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下青山(4)

作者: 时川不息 阅读记录

第3章 终风

宋怀瑾下山的那一日,皋涂山上天气很好,他向师父拜别,师父并未多说什么,甚至没有见他,而是留在自己的屋中。宋怀瑾在屋外跪地而拜,重谢师父徐道乾的恩情。本来这样的礼数多是凡人的繁复,修道之人不必太过拘泥,但是宋怀瑾却将这份恩情看得很重。

如果没上皋涂山,他便不会是今日的他。

出山门的时候,一向与他不睦的小师弟付笙却前来送行。付笙送了他一样东西,那是李子慎留在皋涂山上为数不多的东西。

一根青色的发带,被付笙亲手交给了他。

“师兄下山前,将它忘了。”付笙从来不称呼宋怀瑾为师兄,他所说的师兄只有一人。

宋怀瑾将那根发带收下,而后就下了山,从此山门之后,这座皋涂山上的白云观再也与他无关了。待他到了山下却发现原来正是谷雨时节。

山下的镇子宋怀瑾不常来,原本观中只有他和师兄两个弟子的时候,多是他自己自告奋勇下山来采买,只是他性子太冷,每次也不多逗留,只做自己应做的事,常去的铺子里的人也说他冷得像冰,不敢多与他说话。

他的师兄李子慎为人温润和善,师弟付笙则是太过古怪,唯有宋怀瑾总觉得自己太过平淡,是整个师门中最无趣的人。

书中曾讲“允执厥中”,或许他这样的才是最好的。就连他师父徐道乾也曾讲,大弟子李子慎心中事情太多,终日如此定会郁结在心,小弟子付笙则是将仇恨记得太牢,唯有这个二弟子,执中之道,看起来最为平淡。

然而师父这样说了,却也很明白宋怀瑾内心真正的想法。

其实宋怀瑾提出要下山的那一天,师父在大殿曾与他交谈至深夜。

徐道乾一生收过四次徒弟,一次是出世之前曾经应友人之邀,教导过几天对方的长子,真的论起来,是不算正式收徒的。他初次下定了决心要收的徒弟,便是大弟子李子慎,结果第二年,对方就对他说将来想要下山入世。徐道乾深知此事无法阻拦,只要由着自己这位大弟子下山去了,只当是自己没收过这位徒弟。

结果二徒弟宋怀瑾也说要下山去,徐道乾实在无言,直说自己收了个白眼狼。一个个都要下山入世,那世上有什么好的?几个徒弟都没能留住,最终竟是那个性格最古怪的小徒弟留了下来。

白云观的大殿中灯火微弱,徐道乾坐在三清像下的香案前,背对着宋怀瑾,缓缓问道,“你可知你师兄为何名为子慎?人生中错处太多,但只要慎行便可避过,他谨言慎行十几年,一朝将你带回来,命中的劫数也随之逃不过了。他从小连养一只兔子都要问我,那时却护着满身是血的你不肯放手。怀瑾啊,有时候也想想你师兄的好吧。”

徐道乾很少唤他的名字,多是叫他“那个白捡的”,此刻言语中带着些许无奈,好言相劝。

宋怀瑾咬牙,他是时时刻刻都想着的,师兄的好,怎么会忘呢?

徐道乾不用问,也知道自己这个二徒弟内心的想法,这些年来他将对方的心思看得比李子慎还清楚,只能在心下叹息。

人是无法因为曾经的悲剧而避免悲剧的。一切毫无规律,原来修道之人,也无法参透天命。李子慎这个名字,也不过是寻求一丝安慰和庇护之法,当一个人铁了心要去做某件事时,这样的安慰和庇护便无用了。

徐道乾又道,“他没有更好的选择,天下或许也没有。如今这样或许已是最好了。”

“对天下来说是最好,那为什么偏要对他残忍?”宋怀瑾低着头,过了半晌,又道,“我明白了,原来我也不是那个更好的选择。师兄难道就是这样想的吗?”

徐道乾看出他的偏执:“没有谁能认定了谁是更好的选择,帮助皇帝的只有你师兄吗?其实非也,而是天下。”

宋怀瑾不言。

“你师兄那时已是孤身一人,却为在破庙中给过他半个地瓜的老疯子,卖了身上母亲留下的玉坠买药看病,我才带他上山的。”徐道乾已经多年未回忆往事,突然却突然说起了关于李子慎的事,“他是至善之人,见不得眼皮底下的苦难,更惦记着天下的责任,你想让他放下,但只要他不愿,你便做不到。”

宋怀瑾固执极了,只道我偏要做到。

徐道乾再也无言,两人就这样又坐了许久,天光大亮,徐道乾叹息一声,将手中拂尘一扬,拂袖而去,只道你要下山,那便去吧,随后离开了大殿。

小徒弟付笙在大殿外将两人的对话七七八八听了个大概,待到师父离开,他又坐在偏处的台阶上想了很久,看到宋怀瑾从大殿中离开,最后一次去藏书室整理那里的书籍,付笙突然想明白了。

是啊,谁愿意将自己置于被放弃的位置上呢?原来宋怀瑾是这样想的。

付笙踏入藏书室,他仍然像往日那般从来不称宋怀瑾为师兄,只是质问他,宋怀瑾,你以为我没有看到吗?师兄病倒的那次,你说是在病榻前照顾,不也是为了自己的那点心思?你如今非要下山,是将他置于何地?

宋怀瑾深知李子慎将他带上皋涂山,求师父玄真道人徐道乾收自己为徒,就是为了保自己平安,远离尘世,自己若是一意孤行,便是违背了李子慎心愿。但面对这个一向与他不对付的小师弟的质问,他略带狠戾地说,师父都拦不住我,你以为你能拦住吗?

“你这样做,到底能获得什么!你这样大家都不好受。”

“人世间这么苦,我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好受一些?反正除此之外,我已是了无牵挂之人,便可将今生都付与此。我只是想做,那就算是打断双臂、折断双腿也会去做。”

宋怀瑾还小的时候,吃了很多的苦,但是他很少落泪,但在师兄李子慎的身边,他却能像个真正的孩童,偶尔撒娇赌气,也有李子慎哄着。要他说出为了师兄折断双臂双腿的话来,甚至并不让人吃惊。

付笙觉得他很疯狂,不敢再说什么,逃也似的离开了藏书室。

在镇上暂且要过一晚,宋怀瑾跻身一座破庙。

春日里雨水连连,他心想,几年前师兄下山时,也曾见过这样的景象吗?虽说师兄那般和善,却不是一个热爱表现自我的人,又是如何被那皇家发现的呢?

宋怀瑾想着,竟然睡了一个难得安稳的觉,梦中恍惚着听到李子慎温润的声音,念着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李子慎曾说,天下之事,只该难得,不该易得。只因易得之事易失去,难得之事难失去。如此宽慰告诫自己,便可以忍受生活中的苦难。

宋怀瑾明白这个道理,却发现其实有时候,却并非如此。难得之事也会容易失去,人生中对他而言,没有一件易得之事。

梦醒的时分,上路的却只有他孤身一人。

第4章 皎皎

到了这年的中秋,李子慎进宫赴宴。

他不喜与别人结交,平时也只是循规蹈矩,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但在别人看来,太傅实在是个大差事,与皇帝接触甚多,自己的主张见解在传道讲学时便可以于无形中灌输给皇帝,以求实现自己的目的。

然而李子慎教的这些东西,说得好听是兼容并蓄,不好听便是乱七八糟。他也曾经想过要入仕,只是当时还没下定决心,也未找到确切的方法。

他下山后一路向京城而去,途中偶遇一位进京赶考的学子,对方脾气不好,惹了别人招来报复,李子慎路见不平,便出手帮了一把。那学子名为夏纁玄,本是江南人,读了多年圣贤书,颇有学问却见多愁苦,忍无可忍才决定参与科举,寻求报国门路。

李子慎虽也有自己的目的,但是他所学的内容并不适合科举应试。夏纁玄发现这位看起来颇有些仙风道骨又不善言辞的小道长着实是个好人,也有真才实学,虽与治国之道不同,但也是能造福他人的知识,两人关系愈发的好,等到了京城,夏纁玄要应考,而李子慎则在客栈中住下,偶尔在京城中走动。

上一篇:但望平生不相识 下一篇:王爷吃枣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