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825)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糖稀颜色较深,制作芝麻糖时需脱色。把滤过的浆液倒入大锅,升温到80℃左右,加入原料重量2%至2.5%的活性炭,充分搅拌,并继续升温到100℃,保持30分钟,使糖液成为透明白色。脱色之后用干净布袋趁热过滤,以滤去活性炭残渣。

第二次过滤后的糖浆放入干净的大锅中,开始熬糖。火候应先大后小。

熬糖的过程,能出三种产品:生产食品用的糖稀、货郎担买的糖球、制作麦芽糖的糖浆。

制作麦芽糖的糖浆,在熬制过程中,加入适量熬制好的猪油,制作出来的麦芽糖特别的酥脆。

同时用铲子不停抽底搅动,以防糊锅。加热浓缩到用棍挑起一点,遇风变脆即可以停火出锅。

把盆子里边刷一遍植物油(防粘盆),用铲子把熬好的糖铲在盆子里。铲净后锅内加入少量清水,烧开,让其大冒热气。糖盆架在锅上,开始拔糖。

拔糖需要二人操作,用抹了油的刀切下一块重约2至3公斤的软糖,两人趁势快速抻拔,折叠、再拔。

灶台旁竖着光滑木桩,上面抹上猪油,软糖拔到一定的长度,就绕在木桩上面拔。通过反复抻拔,糖块变成长条,并且越拔越白。

等拔到直径约30毫米粗细时,其中一人快速把拔好的糖通过墙上预留的洞口送到室外。

洞口外边放一工作台,一人接糖,用力一拉糖条就成了10毫米左右的细条。放在案子上,用刀快速的截成200毫米长的小段,码好。

因糖送到室外遇冷即变脆,所以动作应快捷,万一太脆不好切时,可把刀加热再切。

这也是必须等天冷上冻后,才能制作麦芽糖的主要原因。黏软的麦芽糖只有迅速冷却,才出现中空酥脆的效果。

冷却好的麦芽糖,大约为1.5厘米粗的圆柱形,中间是空的,四周的壁厚2——3毫米,里面布满微小的细孔。

据二爷说,好的麦芽糖,细孔分布均匀,大约在一百个以上。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粘芝麻,芝麻应事先浸泡几个小时,控干水份,放在筐子里用木杵脱皮,之后放锅里炒。

炒芝麻的同是还炒了许多的熟花生,把炒好的花生外衣去掉,用石碾压成花生碎。

火不能太大,保持芝麻炒熟且颜色洁白。用簸箕扬去皮就可以使用了。

粘芝麻时,需用一个锅烧热水冒热气,把切好的糖棒摆在铁笊篱上,放在热气中哈一下。

糖棒外表发粘时,立即倒入装芝麻的筐里,用小勺撒上一层脱皮熟芝麻,之后稍加清理就可包装了。

制作好的麦芽糖,必须放在室外储存。麦芽糖遇热软化,也失去了酥脆的特点。

拿起一根做好的麻糖,放到嘴里不用咬嚼,就会感到已经粉碎,仔细品尝,感到满嘴生香,有时吃不好就会往地上掉渣的,必须用手捂着吃,

制作麦芽糖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二爷亲自动手和指挥。兑水的多少,五谷的比例,温度和湿度的掌控,添加猪油的比例和时间,糖浆熬制的成色,芝麻炒制的成色,处处皆学问。

第644章 麦芽糖

其中的具体温度,是悠悠用温度计量出来的,时间也是悠悠看着钟表计算出来的,二爷可没用温度计,他都是用手来感觉温度的。

二爷做麦芽糖的手艺,是在关东跟内地的一位老乡学的。据说这位二爷的师傅,是正宗的家传手艺。

他们家制作的麦芽糖粗细均匀,芝麻沾满不露皮,每根麻糖中间都有129个小孔,两端封口不通气,食之酥脆,香甜适口,以香、甜、酥、脆四大特点久负盛名。

他们前十多辈子都加工麻糖,是祖传手艺,谁也搞不清具体从哪个年代开始的,传说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因其味美可口,香酥脆甜,清朝顺治年间,成为贡品,得到皇上赏赐。

他们家的麦芽糖主要原料是精选大米、小米、黍子、大麦、芝麻,集五谷之精华,进多重发酵手工制作的传统休闲食品,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选料严格,制作精良,工艺繁多,循序有章,每道工序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好火候。时在冬月,始做麻糖。

他们家祖祖辈辈靠熬制麦芽糖发了家,家产万贯,良田万顷,这才真是买梨膏的竖(盖)楼,慢慢熬出来的。

解放后,妥妥的大地主,财产没收,土地均分,作坊归功,人员被镇压,可以说是家破人亡。

二爷师傅家人分离,心灰意冷下只身一人闯了关东,碰巧了和二爷住一个屯子,俩人对脾气,相互帮扶着生活。

漫长的冬季无聊,为了给孩子做些零嘴,俩人就捣鼓着做麦芽糖,做的多了,也卖些给附近的村民,多少能补贴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