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蒲草有生(83)

作者: 小草本心 阅读记录

他说着逐一介绍了使团的各位成员,继续说道:

“这几位都是大梁各领域佼佼者。且大梁已试行了政令,推行得十分顺利。这期间我们积累了些许经验,愿与山琼分享,也是我等此行的目的。大家所求只为一件事,两国国泰民安,友好邦交!”

文远人虽瘦瘦弱弱,但说话掷地有声,又谦恭和煦如春风拂面,说得情真意切。

大琼朝廷官员均叫好称赞,山琼国君亦是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随后,山琼户部的官员便开始请教大梁使团,请他们针对细节逐一讲述,并推演如何在山琼推广。

随后的几天里,大梁使团便在驿站歇下,每日与山琼官员讲解推行之法,磨细节。哪怕慢一点也不要紧,一定要弄懂弄通。

秉诺慢慢观察下来,发现山琼国力弱,实在是显而易见的。

大梁使团几日来的饭食已是山琼能拿得出来最好菜肴了。可即便如此,也不过是每顿饭有一道搭配肉刺炒的菜,其他都是素菜。

秉诺细心观察,发现梅尚书菜里竟然连肉丝也没有。

开始秉诺并没有在意。之后毕竟每餐他们都要一起用膳,秉诺发现梅尚书根本不去动那盘肉菜不说,他连青菜也吃的很少,只是一大碗一大碗喝粥。

一日,梅恩见秉诺打量自己的饭食,他放下碗筷忙问:

“程管事,可是有何不妥?可需要加菜?”

他黑黑瘦瘦的样子,左侧上牙床还掉了一颗牙。身上的朝服已是旧得暗沉无光了,几处磨损的地方虽然小心修补了,但大块的补丁看上去十分醒目。堂堂一国尚书竟看着有丝可怜。

秉诺忙道:

“在下都好,多谢梅尚书关心。”

“真香”

政令推行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国情而调整。

因此,为考察山琼农户情况,切实了解百姓生活,大梁使团择日前往都城附近的村落,实地田间探访。

山琼国力弱,连年为抵御外敌入侵,频征兵役、徭役,致使农事荒废,民生疾苦。几乎民不聊生。

文远也略知山琼百姓的情况,因此请梅尚书安排他们走访当地最为贫困的一家。

使团一行来到了村中一个五口之家。

小院连门都没有,土墙歪塌,破败不堪。院中除了一些干活的农具,洗衣的木盆,其他什么都没有。

家中只有父亲一人,在小院中接待使团一行。

三四十岁的庄稼汉子,黝黑精瘦,身上穿的衣服只能用勉强遮体形容,已是补丁连成了片。

他介绍称,自家田里一年的收成,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五口人半年的口粮,剩下半年都得靠乡里乡亲好心接济。

文远听得仔细,自己拿了随身的小本本认真记下,一边问:

“那家中孩子都在家?我们能不能见见孩子?”

只是那庄稼汉子闻言面红耳赤,低下头迟迟没有开口。

文远不解,梅尚书亦是疑惑,一边催促他把孩子们领出来。

当地接待使团一行的主事,这才连忙悄声解释说:

“实在抱歉,因为他家里着实贫寒,家中仅这么一套完整衣物。孩子衣不蔽体,实在不便出来。我们乡里乡亲,也是想帮忙接济,但大家境况都甚是艰苦,就他身上这身衣服也是大家拼凑来的。”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无不动容。

大家隐约能感受到家贫的境况,却没想到会贫穷如此。一时间静默无声。

文远面露不忍,伸手拍拍这庄稼汉子的肩头,说:

“不容易,不容易啊。”

临走时,常斯突然解下了大氅,又脱去了外衫。

他人胖,衣裳肥大。衣衫面料甚是华贵。

只见他将衣物仔细抖了土,叠整齐,双手托着恭恭敬敬递给这家父亲,说:

“请千万收下,不要嫌弃,拿了给孩子做几件衣裳。”

那庄稼汉子满含热泪,推辞不掉,小心接下衣物,说:

“谢谢!谢谢!”

使团中其他人也都纷纷脱下了大氅与外衫,一并都给了农户家里。

秉诺心中感动不已,更是惊讶于常斯的这小小的善举。

在秉诺最初印象里,常斯就是户部官员中的老油条,深谙官场之风,世故老练。而随着秉诺与他频频接触,他见到了常斯制定政令严谨审慎的一面,为保政令推行而一板一眼较真的一面,如今又看到他这暖暖的善心。

秉诺深感,自己最初以貌取人实在狭隘,一叶障目,以后定要改进。那一瞬间,秉诺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他想到了父亲,是否自己也仅仅只了解到父亲的一面?

随后,使团一行又赶去了当地学堂探访。

正值午饭时间。孩子们都在院中,拿了饭盆,等着打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