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楚歌(104)

“书一檄文,声讨袁绍?”

曹操颔首道:“妥否?”

“可。”

郑平在曹操对面的案边坐下,提笔蘸墨。略加思索后,文不加点地落笔,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片。

最初曹操见他不假思索地落笔,俄而完成半数,下意识地以为他在敷衍行文。但想到“韩衡”的几篇绝世赋作,又想到“韩衡”敏捷的才名,曹操终究按捺住质疑的想法,安静地等郑平写完。

大约过了一刻钟,写好的檄文被送到了曹操的手上。

曹操一看开头的几句,险些被惊得吐血。

他让郑平帮他写檄文征讨袁绍,是为了充分发挥郑平的喷人能力,怎么檄文的开头还夸上了?

幸而曹操克制力极强,他忍着不忿往下看,发现檄文的第二段开始转折,将原先的夸奖以完美的辩论方式推翻,言辞间极具痛心疾首。如果不是曹操从小和袁绍一起长大,连他都会忍不住相信这第二部 分所写的“深负众望”的人渣就是他的发小。

此时再回头看疑似夸赞的第一段,曹操发现之前令被夸之人无比舒泰贴心的夸奖之语此刻全变了味,读起来意有所指,任谁都不会觉得这是夸赞的话。

等看到第三部 分,言辞间的节奏再次变缓,似乎在规劝袁绍回头是岸,言辞恳切得能让读文者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了什么。

当这一个想法达成后,曹操已进入第四部 分。这第四部分再次一改第三部分的风格与节奏,恳切规劝不再,只剩刁钻的讥讽,言辞之“激烈”,一眼就能让人知道第三部分的“恳切”是骗人的玩意儿。

曹操见多了大仁大义、摆大道理、死命让自己这方占据道德上风的檄文,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抑扬顿挫,在把人的情绪煽动完毕后,转头敷衍而不耐地告诉对方“是的刚才这段是骗你的,至于为什么,纯粹因为你欠骂”的檄文。

想到袁绍收到这封檄文后可能有的表情,曹操只觉心情舒泰。

他认为郑平这封檄文极富有画面感,决定找个画师配一张图,一起给袁绍邮过去。

第63章 狂士楚歌

陈琳为袁绍所写的檄文,讲究的是一个师出有名。毕竟曹操与袁绍是故交,又曾一起守望相助,如今二人势力各自发展,成为长江北岸唯二可以抗衡的霸主,自然不可能放纵对方继续发展,损害自己发展的势头。

之所以绞尽脑汁地为曹操扣罪名,正是为了兵法中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用来提高民心,打击敌方士气。

袁绍当然知道曹操没有檄文上所讲那么不堪,对曹操也未有多少恨意,因此,在得知曹操也送过来一封密信后,袁绍犹有闲心笑着与身边的幕僚道:“阿瞒真是越活越回去了。都已过了这么多年,他还是忍不得心头之气,只知意气用事。”

他认为曹操这份密信是因为不忿那篇檄文的污蔑与羞辱,依样画瓢地发了篇檄文泄愤,正如当年因为意气用事独自领兵去讨伐董卓一样,不过是出于一时的冲动。

因此,袁绍并不把这封密信当一回事,甚至还在心中感慨了一番,有闲心拿曹操与旁人说笑。

“这阿瞒也不想想,我与他处境不同,他便是网织了罪名,天下人也不会信,反倒贻笑无穷。”

陈琳写给曹操的檄文虽然有欲加之罪的味道,但大部分都是基于事实,添油加醋地给曹操定罪。

然而袁绍并非曹操,不会因为出生被人诟病,反受天下士人景仰尊崇。他也没有滥杀名士,因为手头拮据而用陵墓之物扩充军饷之类容易引发争议的行为,更不会因为与天子近臣的纷争而被冠上一个乱臣贼子的名号。

曹操就算要拿什么理由攻讦他,也根本站不住脚。

“罢了——让我先来看看,阿瞒到底给我准备了怎样的惊喜。”

他用看笑话的态度打开密信,在第一部 分看到了对自己的彩虹屁。

“绍奕世簪缨,有二蒙之才貌,器量绝世……”

一时之间,袁绍忍不住怀疑自己的打开方式是否有误。

陈琳写给曹操的檄文,第一部 分是一段大道理,第二部分就开始攻击曹操的宦官家庭出身,再层层递进,一边捧袁绍一边踩曹操。把曹操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改庭换面,往最差的方向上引,务必要让曹操浑身都插满凶恶之名。

那篇檄文连他看了都忍不住冷汗直冒,以曹操的小心眼,怎么可能以德报怨,拿话来夸奖他?

袁绍心知其中有诈,可拆都拆了,这时候退缩岂非露怯?

他硬着头皮读下去,果然在第二部 分看到不同寻常的东西。

“憾奕世簪缨,断于绍手。袁基身故,汝南再无卧雪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