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楚歌(181)

“受苦头?”郑平重复着,迅速捉到重点,“莫非不致命?”

“确实不致命,但若是毒入肺腑,只怕会头脑晕眩,四肢渐僵,不良于行。”

会让人晕眩,影响思考并有导致瘫痪的可能?

郑平心中的猜测变得更加凝实,他向谢诸问道:“此药非寻常所得,谢兄是否听过此药之名?”

其实他更想问的是这药的来源。但他没有直说,谢诸也给了否定的答案。

“只是说起这晕眩与四肢渐僵之症……听闻某位辅国将军亦曾有类似的症状,在床上躺了数月,染疾而亡。”

谢诸喜医,对各种传闻中的疑难杂症都有关注。他口中的这个辅国将军,郑平恰巧也知道。毕竟同处一城,又曾经共事过,自然对对方得病的传言有所关注。

这个辅国将军不是别人,正是伏皇后的生父,不其侯伏完。

如今得知这毒药能够带来的症状竟然与伏完生前的病症相似,郑平愈加察觉今日之事所潜藏的汹涌,为脑中那个荒谬的猜测补全得更加细致。

今日刘协找他过去,恐怕并不是为了劝他尽忠,而是另有目的。

而往年一些令人想不透的变故也有了解释。郑平原本以为这里是平行空间,又被连锁效应影响,许多突发事件与史载截然不同。可如今一想,那些不同或许并不是因为平行世界衍化而成的变数,而是因为人为。

郑平想再次进宫核实心底的猜测,但他没有急着前去,而是让人备车,送他去荀彧的住所。

郑平离开住宅的时候,郭暄正与郭氏诉说自己已然改变的想法。

郭氏几次相劝,见郭暄执意为之,哪怕日后再无安宁,被辜负了也不会后悔,她长叹了口气,去自己箱箧的最底层翻出一个褐色瓶身蓝色布盖的陶瓶,递给郭暄。

郭暄奇道:“姑母,这是……?”

“若他负你,将此药投于饭中,三年后自可解脱。”

郭暄起先还没明白郭氏这句话的意思,等逐渐回过味,她不由白了脸,不敢置信地看向郭氏。

第105章 狂士楚歌

什么药用上三年,能有“解脱”之效?那必定是逐日累积、不被察觉的毒药。

郭暄没想到郭氏竟然会给她这么一样东西,一时间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郭氏并不催促,只平静地看着她。往日让郭暄觉得亲近的凤眸,竟让此时的她不敢直视。

半晌,她迟疑地接过陶罐,避开郭暄刚才的话,提出不相关的问题:

“此物……姑母从何处所得?”

郭氏不由她回避:“偶然而得。此乃宫廷禁药,若长期服用,幼童易早夭,即便是强壮的成人,也难以挨过而立之年。”

郭暄只觉手脚冰凉,她倏然想起东汉皇帝除了开国的两代帝王,剩下的多是早亡之命。最年幼的汉殇帝未满周岁便已夭折……一时之间不敢再想,甚至不敢再问。

她心事重重地回了自己的住处,因为确认心意而生出的喜悦早已因为这个插曲烟消云散。她将陶瓶收在一个极其隐秘的位置,只当郭氏送了她一件珍贵而不可展示的礼物,丝毫没有使用的打算。

可即便心中有了主意,郭暄依旧坐立难安。她想寻找郑平,却被告知郑平外出,至今未归,只得握着手坐在房内,将郭氏与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脑中过了一遍。

却说郑平去了荀府,到达目的地,还未把位子坐热,就有一个公差打扮的中年人上门,打着曹操的名义来给荀彧送东西。

那中年人被引进门,见到郑平,只略微一愣,视线在他的官服上轻飘飘地一点,在行了个礼后说明来意,又从怀中取出一只金丝楠木制的小匣来。

“此乃曹公赏赐荀令君之物,还请荀令君好生保管。”

中年公差的态度说不上差,这句转达的话却说的意味深长。

荀家的仆从接到指示,从他手中接过楠木匣,送到荀彧面前。

荀彧因常年卧病在床,一双手显得略微苍白,他正准备打开匣子,却被旁边伸来的一只手轻轻按住。

荀彧将目光投向那只手的主人,却见那只手的主人并未看他,正盯着中年公差,清透的目光中携着审视之意。

“我从未在丞相府见过你。你是哪个曹的公差?”

被人质疑,那公差不见任何异色,看似客气实则强硬地道:“仆为丞相处理非常之事,平日不在衙中,与县侯自是难得一见。”

郑平又道:“除了这个匣子,丞相可还让你带了别的话?”

中年公差缓缓道:“丞相只说了一句话:‘晏子见疑,出奔乎’?”

荀彧面色骤然一变,捉着匣子的手亦随之一颤。